白毫的使命

白毫的使命—生命教育的文教弘化



釋放暴戾…祈請全人生命教育落實人間…

南投縣名間鄉白毫禪寺的住持,亦是財團法人白毫文教基金會的董事長禪心法師,早年在各地監獄弘法,看到正值青壯年的受刑人,將在監獄消耗掉生命寶貴的歲月,因而慨歎人性的良善種子如何能及早養成?故在心中對自己呼喚:「等孩子們被關到監獄,再來為他們說法,未免太慢了!為何不能在還沒進入監獄前,就先告訴他們監獄不好玩?」「社會資源若無法適當地運用於『教育』,勢必未來需用在『監獄』」「那一雙雙緊握的拳頭若能轉化為菩薩柔軟的雙手,將憤恨之氣轉為助人動力,將提供社會多麼大的生產力?又能降低多少政府防制犯罪的社會成本。」

如此諸多期待轉化遊走法律邊緣的青少年之思念常存在禪心法師心中,冀望能有一座心靈休息站、人力資源的回收再創造地,使孩子們得以找回迷失的自己,調整腳步、重新出發。故在佛前發願,用這期生命致力於青少年輔導工作,以佛陀對眾生的慈悲平等教育理念,致力於培育世間真人。

為完成此心願,初期在僅有十餘坪之精舍收容蹺家而無處可去的青少年,惟因空間有限,難以發揮功能,故走訪各寺院、宗教團體商借辦理青少年輔導活動的場地,但當時社會風氣認為青少年輔導工作是政府教育單位的事情,非出世的出家人之本分,在四處碰壁卻仍抱著對社會的關懷與付出之心念下,方有『自建道場,以求圓滿』之舉。故於民國七十八年在南投縣名間鄉籌建白毫禪寺,民國八十年成立財團法人白毫文教基金會,用慈悲與智慧為社會大眾打造心靈寶殿。

開山動土當天,禪心法師對著登雲路的諸佛菩薩發願,請其尊證「這一鋤頭挖下,不為自求人天福報,不為釋迦牟尼佛或任何出家人而蓋,只為佛陀全人生命教育得以落實人間,令黑暗中煩憂的苦惱眾生,皆能出離生死…」。

轉化非行…滋長自心良善種子茁壯萌芽…

青少年問題易引起社會注意與側目,但青少年輔導卻不易得到社會肯定與認同,畢竟其他弱勢族群易引起他人同情的悲憫心,但非行少年們反社會的吸毒、飆車、打架行為卻易引人反感,而忽視了他們虛張聲勢之下顫慄脆弱的靈魂。

最初,禪心法師懷著關懷青少年、挽回迷失孩子的理想深入校園,先以團體輔導的方式為高關懷的學生辦理「傑青社」、「無塵營」,待白毫的軟硬體建設稍完備,開始辦理各縣市的無塵營,以六天五夜的時間,讓各校推薦所謂「適應欠佳」學生,能在清涼自在、莊嚴優美的白毫情境裡,接受全方位境教的薰陶;在行堂出坡、學佛行儀中培養生活教育的常軌;在養老院的參訪體會青春的可貴、人生的無常;在小組分享吐露心情故事、彼此陪伴支持;在朝山活動感念大地的恩德;在含光晚會以心燈與菩薩精神相感應。營隊期間所從事的各項活動,目的不在讓成員們皈依信佛,而是在其心中灑下一粒菩提種,滋長慚愧、感恩、慈悲、柔軟的心,繼而在因緣成熟時釋放善念與淨念。

禪心法師心中常思維,只要能救一名沈溺的孩子,社會就少一名破壞者,每個人的生命財產就多一份保障。「青少年問題」長期存在社會中,影響所及非只個人本身,其周邊之學校、家庭、社會乃至整個國家,莫不息息相關,禍福與共。當年震驚社會的「白曉燕事件」,僅僅一個殺手陳進興,即將台灣弄得天翻地覆、人心惶惶,警方耗用在緝捕其歸案的社會成本,更是難以估量地由全民買單,之後更造成「外資撤走、股市下跌」,乃至為數甚大的移民潮。試想,在其成長過程,面對諸多惡緣誘惑,漸漸走入歧途之際,若能有具正向影響力的範者導引其入正途,也不至造成對國家社會如此無情的撕裂與傷害。反觀二十多年前至今,白毫已為社會降低多少負向暴戾
之氣的蔓延、滋長及廣大之破壞力。

白毫禪寺以青少年輔導工作為優先,投注最多心力者,就是「國中無塵營」與「中途學校」。前者是自民國八十一年起,台北市教育局為補強教育當局對高關懷學生的輔導效能,規劃一套符合青少年教育需求的六天五夜課程而開辦,爾後更與高雄、南投、新竹、台中、台南等縣市多所國中合作,提供身心疲憊、受創無助、迷惘猶豫的青少年身心安頓,使其能真誠面對自己、重建信心,邁向未來,藉由宗教力量,淨化心靈。無塵營的推動,挽回無數迷途羔羊,深得教育長官肯定,故於八十四學年度,教育部委託台北市教育局,與白毫文教基金會合辦「白毫學園」,用以安置主流教育下不被認可的高關懷學生,給予生活照顧,是一套全方位將佛法融入生活的情境教育,並在心理輔導完成後,協助回歸一般學校,充分發揮「體制外教育」之功能。此外,亦曾為南投地方法院安置未成年的犯行青少年,至白毫接受生命教育、情境教育、全人教育。

 試想,這些學業低成就、低自尊的學生,在學校無法獲得老師關愛,因而用各種特殊行為來吸引關注以滿足需求,卻造成其他學生無法專心上課,更甚者帶來教師們輔導教學上的恐懼與不安。若能讓這些孩子們暫時離開校園,在白毫被尊重及被肯定的互動模式下生活,將減少多少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的煩憂,乃至預防多少青少年犯罪問題?

因此,推動青少年輔導工作,已成為禪心法師以出世身份,卻努力善盡社會責任,履行社會義務並奉獻一己心力之願,期待孩子一時的迷惘、失落、脫軌、狂飆的心,能因愛的關懷而獲得沈澱與淨化,在心田種下善根,激起向上意志,重新邁向未來。

釋放悲智…唯願人道休息站永不打烊…

「佛教」即是佛陀的教育,既不是求神拜佛的迷信也不是偶像崇拜的執著,而是一種生命的教育、人格教育、情操教育,是一種教人觀照自覺、離苦得樂的教育,更是一種活潑多元的教育,應機隨緣的境教能補學校教育之疏漏及當今體制教育之不足。

白毫禪寺的建立,是為了開闢一個心靈休憩處所,期待藉由大自然與佛法的情境教育,給痛苦無助、迷惘勞累、受傷悲痛、猶豫不安的心靈,一個安頓的所在。在社會大眾有需要時,可以回到白毫,讓自己整理沈澱、調整步伐之後再出發。從九十八年開始,白毫文教基金會在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金樹人教授協助下,將關注對象投注於從事助人工作的專業諮商心理師與學校教師,期待不僅對工作上造成的慈悲疲倦、替代創傷等議題能有所著力,更能將在白毫所涵養的清淨莊嚴、所喚醒的慈悲柔軟,在回到工作崗位上實踐釋放,故近年來陸續辦理多次四天三夜自我照顧的營隊。而在結營時,面對諸多成員回應:希望不只有幾天營隊期間短暫的感動,更期待白毫在現有條件下,於水平面能利益更多不同職業族群的社會大眾,於垂直面能繼續辦理進階、不同主題的抒壓靜心之體驗營,讓內心的輕安自在,能在生活中作為自利利他的動力。

緣此,白毫文教基金會更積極籌畫針對警界人員、醫護人員等同時承受著家庭、經濟、工作、人際諸多壓力之社會大眾,一塊定靜洗塵的處所。這麼多年來,來自十方的願力、信力和努力,建造了這個家,更期待未來社會大眾能親近它、善用它。



 一、白毫禪寺頌 
白毫禪寺
菩薩的悲願
人道的休息站
你我的心靈之家
給痛苦無助的心
迷惘勞累的心
受傷悲痛的心
猶豫不安的心
一個休息的地方
藉由暮鼓晨鐘的啟示
求悟一顆定靜的心
再踏上旅程重新出發
追求圓滿的人生


 二、菩薩頌  

白毫宛轉含光山
旗幡衣襟迎風擺
慈心悲願倒駕慈航來
救度眾生離苦難
禪定般若持戒來
心蓮朵朵隨處開
且將貪嗔痴化作菩薩愛
氣定神閒
怡情養性觀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