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人究竟是為了什麼而生出來的呢?

人的一生也實在奇妙,
就拿我來說,
原是出生在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
爺爺、奶奶∙∙∙無不寵我、疼我,
在我就讀國小三年級時,
家庭起了變卦,
剎那間我的家庭成了師長口中的―――
『單親家庭···』

XX師父  阿彌陀佛
    最近我有好多煩惱,煩惱我的未來,是否能考上心目中理想的大學?而退至煩惱是否能考上大學?在退至煩惱高中是否能畢業?而現在是擔心我能升上高二嗎?唉!天曉得!
    有時我真的好喜歡讀書,但並不是為了某種目的,只是覺得擁有它,是件令人喜悅的事,想想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學術上的、做人方面、處事之態、宗教、政治···太多了,把它們都融入在我的腦海,但!這畢竟是我的幻想,我喜歡古人的話語,字字言之有理,想將它們學完,終究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這是積極的我;而善變的我,另一面又消極,自暴自棄,讀那麼多又怎樣?人究竟是為了什麼而生出來的呢?個人的遭遇亦不同,而自己心中的自卑感又不斷地令我感到疲累不堪,自卑自己是被實驗的白老鼠,自卑自己的成績,似乎亦自卑自己是個人,整天有如行屍走肉,心中的夢想、理想早已拋之九霄,心中的思想,看法也覺得與現實不符。
    人的一生也實在奇妙,就拿我來說,原是出生在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姑姑、叔叔、阿姨、小舅亦無不寵我、疼我,因為家族中,我是唯一的孫女,在我就讀國小三年級時,家中起了變卦,剎那間,我的家成了師長口中的『單親家庭』。父母失和,姊弟卻因此被拆開了,而我的個性也因而轉變很大,有如海,平靜時,如一面鏡子;洶湧時,如一個野蠻人,我是過想改掉這種雙重性格,但!始終不如我願。而以前我很討厭宗教,尤其是佛教,因為覺得那是無意義的,而認識您們之後,不再排斥了,但!我所信仰的並不是佛能保佑我什麼,而是您們的言語、微笑和心,待給了我一種很奇妙的感覺,您們更是我生活的一部份,而且佔的很重,我想倘若沒有您們,我想我會崩潰的,尤其是最近,每當我讀不下去或遇到挫折,我就看著您們的照片,想著您們曾告訴我的話,心中就會舒坦許多,不在那麼緊迫,而且讓我更有勇氣幫助別人。
    今天晚上爸爸打電話回來,叫我把他最近的信拿到加油站給他,我去了,當我見到他時,剎那間,我不知該如何稱呼他,口中的一聲『爸』似乎被哽咽住了,而他只問了我一句:『你現在讀哪裡?』我吞吞吐吐的說:『XX高中』而他也就離去了。望著他的背影,心中想,他曾是最疼我的父親,也是我最敬愛的父親,亦曾是我最痛恨的父親,幾年不見了,今日,他又是什麼呢?我就這樣想著走回家了。
    師父,我好想趕快回山上,幫您洗菜、切菜喔!偏偏我讀得的是高中,於是寒假放得晚,開學又提早,真討厭,所以二月份才能上山。祝   身體健康
                                                        徒兒XX頂禮

因萬象無常,世間才呈現公平。
唯有如實了知世間真實現象的人,才懂的積極的改造人生。
佛教的人生觀,就是了解世間的真實現象,也就是這世間的一切都是處在變化之中,因為萬物變化性,所以它便沒有一個實有存在的個體,而當我們想擁有它時,便產生苦。

XX同學  阿彌陀佛:
    西方哲人有句諺語:『生命究竟有沒有意義,並非我的責任,但怎樣安排此生,卻是我的責任。』所以人生究竟為何而生?若站在佛教的立場,這世間一切皆苦,時不值得多留念,但我們卻必須藉由這臭皮囊來解決痛苦,並達到解脫。
    所以佛教的人生觀,就是了解世間的真實現象,也就是這世間的一切都是處於變化之中,因為萬物變化性,所以它便沒有一個實有存在的個體,而當我們想擁有它時,便產生苦,譬如:我們想擁有物質、榮譽等,當已經獲得之後,就會產生另一種想永恆佔有它的欲望,因為愛護它,卻必須承受想要永恆佔有的欲望之苦,當它損壞、離失、改變之後,卻不免又使人產生心情沮喪、憂悲的苦惱。XX同學,你是否曾想過,從小到大你最喜歡的東西,你能一直擁有它嗎?小時候最心愛的玩具會隨著時間而損壞。兒時最喜歡穿的衣服,也會隨著你的長大成人而不能穿,進而必須放棄它,因為這世間每一分、每一秒無不是在變化、損壞中,所以我們要是真正去認知這點,對身體突如其來的變化,就不會那麼難以接受,而對別人在遭遇困難時,也會毫無條件盡力的去協助他,這樣積極的人生,不是很有意義嗎?那麼人究竟為何而生?你就很清楚了,無需刻意的去探求。
    若你能以這樣的心情對照你府上的一切現象,那麼那些問題,何嘗不是如此嗎?幸福美滿的家,也一樣會產生無常變化,當然身歷其境的你,會感到痛苦,不過別忘了這一切都不是你可掌控,與其一直處在痛苦之中,為何不積極的盡自己的力量去改變呢?也許正音你努力的改變,會讓家中再度呈現另一番更好的氣氛,希望你好好加油。
    人生既然是變化莫測,我們就該如實去了解它,勇敢的面對而不消沈,機極的創造而不退縮,這樣才有豁達的人生觀,萬萬不可因為無常變化,而悲觀頹喪、意志消沈,這世界如果是恆常不變,富裕的人將永遠富裕,貧窮的人也將永遠貧窮,那麼我們又何需努力?就因為世間是常變的,所以貧困的人,藉由努力來改善生活;富有的人,若不知珍惜,過著奢靡的生活,終將淪為貧賤。只因萬象無常,世間才呈現公平。唯有如實了知世間真實現象的人,才懂的積極的改造人生,院你拋開一切的不愉快,給自己一個新的人生觀及目標。祝
增長智慧、消除痛苦
                                                             師父合十

如何才能把心中雜念沉澱呢?

參加學佛營不忘您一句話
『把心中的雜念沈澱下來』我覺得好難,
要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心,
不再隨世俗的〝五欲〞〝六塵〞間
好好的把持住呢?

師父  阿彌陀佛
    參加佛學營不忘您一句話『把心中的雜念沈澱下來』我覺得好難,要如何才能使自己的心,不在隨世俗的〝五欲〞〝六塵〞間好好的把持住呢?
    師父您知道嗎?在佛學營的四天三夜中,每當我看見師父們,心都好歡喜,尤其是聽師父的法音,或是您出家的經過都覺得好高興,在這靜靜的聆聽和思惟中,整個人好像被烏雲遮蓋的太陽,重見光明似的,這是真的哦!祝師父
身體早日康復 
                                                      弟子 XX敬上

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
『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為足喻也。』

我們就該學習聖者的風範,身受苦時,心不去執取。自然就不會中第二支箭的毒,這也就是制心。解除煩惱的根本方法
唯有能控制自己的心,守護自己的念頭,那麼就不會讓世俗的欲望所牽引流轉,行、住、坐、臥中就能怡然自得。

XX小菩薩慈悲:
    佛經有云:『心無厭足,惟得多求,增長罪惡。』『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為足喻也。』我們的心總是那麼地活躍,令我們疲於奔命的向外追求五欲  之樂,身受樂時,心中的貪欲便隨之而來,身受苦時,心卻又與瞋欲相印,愚癡凡夫就這樣成為心的奴隸,輪迴在貪、瞋、癡的煩惱之中。
    放縱自己於欲樂中流轉的凡夫,佛陀比喻如同身受雙毒箭般的痛苦,為何會有這樣的比喻?當我們身受苦時,如同被第一支箭射中,隨之而產生瞋的感受就像在受第二支箭般,我們不但沒有拔除第一支箭,卻又一直在接受第二支箭、第三支箭、第四支箭等...承受著這輾轉的苦痛,而煩惱就這樣一直不間斷的如同滾雪球般的積集擴大,然而我們又該如何免除自己的煩惱呢?如經中所云:『多聞聖弟子,身處生苦受,不起憂悲稱怨,心亂發狂。當於爾時,唯生一受:所謂身受,不生心受。』我們就該學習聖者的風範,身受苦時,心不取執取,自然就不會中第二支箭的毒,這也就是制心解除煩惱的根本方法。
    我們唯有能控制自己的心,守護自己的念頭,那麼就不會讓世俗的欲望所牽引流轉,行、住、坐、臥中就能怡然自得。
但願XX小菩薩能於平常之中,多省察自己的心,以達到去除煩惱根源,這才是學佛弟子最重要的課題。有空莫忘回白毫禪寺探望愛護你的師父們!並祝   福慧雙俱

《佛詞註釋》
五欲: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只染著色、聲、香、味、觸等五境所起之五種情欲。即:(1)色欲,為男女之形貌端莊及世間寶物玄、黃、朱、紫等種種妙色,能使眾生樂著無厭。(2)聲欲,謂絲竹與環珮之聲及男女歌詠等聲,能使眾生樂著無厭。(3)香欲,謂男女身體之香及世間一切諸香,能使眾生樂著無厭。(4)味欲,為各種飲食肴  等美味,能使眾生樂著無厭。(5)觸欲,為男女之身有柔軟細滑、寒時體溫、熱實體涼及衣服等種種好觸,能使眾生樂著無厭。

我只是表面很好,心靈傷痛卻無法彌補

表面上我看起來好像很好,
其實在家裡我心靈上的傷痛是無法彌補的,
我真的好想念你們,
可是往往現實的生活阻擋了我的夢想,
為什麼?

師父您好:
    好久沒和您通信了,近來如何?在家裡可真的是無聊死了,表面上我看起來好像很好,其實在家裡我心靈上的傷痛是無法彌補的,我真的很想念您們,可是往往現實的生活阻擋了我的夢想,為什麼?我月專心祈求一件事,總是無法實現。我的志願是當一位出色的歌星,幾乎天天晚上睡覺時裡的夢,都是我的夢想,我的願望,我要如何克服心靈上的困難,得到心靈上的清淨,真的希望,只要能達到我的願望,我願意放棄一切我所擁有的,在這種現實的生活裡,要如何找到我的平靜,只希望自己能努力用功在國中有好的成績,讓自己的學識更上一層樓,能考上藝校,主修表演、歌唱,實現我的夢想。
    不知道為什麼?我的個性很奇怪,我希望長大後不要像我父親那樣,不聽好人的勸告,而被小人牽著走,到時候事業弄得一團糟,在現實中的我只想找到我的夢想及一個善良、清淨的我,也請您幫助我,好嗎?在信末我祝福您
身體健康  事事順心!
                                                               XX

『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

如何才能克服困難,得到心靈上的清淨呢?不外乎先了解自己,作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倘若能清楚自己的心念,當不好的慾念湧上時,我們就能駕輕就熟的捕捉它,進而控制它,讓他消除。和家人相處也離不開對五蘊身心這般的觀照...

XX同學阿彌陀佛:
    白毫禪寺是所有眾生心靈受傷的避風港,無論你在家中或是在學校,或是在工作時疲憊了、厭倦了,不妨暫時放下一切,不要猶豫提起行囊投入寺內的懷抱中,沈澱一下混濁的污垢,白毫大門將永遠為你而開。
    佛陀曾指示我們『心、意、識日夜時刻,須臾轉變,異生異滅。猶如獼猴遊林樹間,須臾處處,攀捉枝條,放一取一。』如果我們能靜下來、仔細觀察自己的話,就不難發現我們的心念一如佛陀所比喻,像活躍在樹林間的獼猴不停地取一捨一攀附著枝幹,而貪欲也在這時候一次又一次地向外瀉放、執求無法控制,而我們就一直流轉在這三毒的夢魘中。
    如何才能克服困難,得到心靈上的清淨呢?不外乎先了解自己,作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倘若能清楚自己的心念,當不好的欲念湧上時,我們就能駕輕就熟的捕捉它,進而控制它,讓它消除。和家人相處也離不開對五蘊身心的這般觀照,當家人無心的言語刺傷了你時,這時就該提醒自己:『是我的耳根在執取這些不中聽的話,其實我是有自主權不接納它。』在生活中,能隨時隨地這樣省察自己,何愁不能心靈清淨呢?何愁不能身心愉快呢?
    對於你信中所提的志願,你是否真正用心去分析過呢?是因為貪求明星的浮華生活,還是真為興趣使然呢?處在年少輕狂的歲月中,對於五光十色的演藝圈總會帶些夢幻,然而很多的現實生活,卻不是想像中那樣唯美,當之每一位在台上屹立不搖的明星、演員,他們除了光鮮的外表之外,也必須經歷一段不被重視的小丑生涯,所以你該慎重的思考分析,不要因一時的虛榮心而覆蓋了真如本性。
    一個能克服心的人,必定能少欲知足,經中有云:『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希望這封信件,能幫助你了解自己,並建議你多深入了解五蘊身心的經義,去察覺自己的心念,認識自己。最後祈願
智慧如海!
                                                            師父合十

忙不完的事,喘不過氣來了

一下子忙不完的事,
一下子又什麼事都沒有,
這樣的生活實在非常地累呀!
有時想喘一下氣的時間都沒有...。

師父  阿彌陀佛!
    接到你的電話,感到非常的高興,自從上次從白毫禪寺回來後,忙著準備開學的事,每天過著太充實的生活,一下子忙不完的事,一下子又什麼事都沒有,這樣的生活實在是非常的累呀!有時想喘一下氣的時間都沒有,這可說比以往的日子還受更沈重的壓力,辛苦多著呢!好不想讀哦!有時想發個牢騷都沒得發,心中很悶,就連您打電話來都沒有空餘的時間多說些話,多想告訴您我的情形。所以每次接到師父的來信就很滿足,感到很安慰了,我曾與母親商量過要轉補夜校,她不贊成,只好繼續讀下了。
    不過最大希望還是要求一台摩托車,不用每天上下課都跟別人擠公車,這樣苦以減少我的負荷,但是家父都不肯,使我更氣憤。
    由於我的努力,不得不向師父炫一下、臭屁一下,因為上了高職的期中考,得了全班第三名,師父,恭喜我吧!當然,這只是好的開始,也是成功的一半,願我能好好保持下去。師父你也告訴我,山上的情況如何,好嗎?祝
安康!
                                                             XX敬上

心『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需培養隨時覺察自己的心念,物令其外放,若能折伏自己的心,相信你處事就不會忙亂、不發牢騷等...

XX同學阿彌陀佛:
    所謂『手忙心不忙』,處在這個步調緊湊的社會裡,五花八門的外境,往往會撩亂了我們的腳步,因而忙要能適得其所,不要忙亂了心,並任由它向外求取,心無法安定,任何事自然無法處理得圓滿。佛陀曾告誡弟子,喻心『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樂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需培養時時覺察自己的心念,物令其外放,若能折伏自己的心,相信你處事就不會忙亂、不發牢騷等...,事事順利。
    與家人溝通時,你是如何表達自己呢?你是否有異地的替父母設想呢?如果你不曾先關愛別人及尊重別人的看法,同樣的別人也不會在乎你的想法,更不可能認同你的看法,那麼這到溝通的大門,必定是永遠深鎖,不為你而開。
    信中提到的要求,或許可讓你上下課時減輕你的負擔,但相對的無形中卻增加了父母的擔憂,這不光是金錢上,在精神上,他們必須天天提心吊膽倚門而望你的安全問題,這般寢食難安的焦慮生活,XX同學,你若是為人父母,又當如何呢?人往往因為自己的貪欲,造成不必要的煩惱,痛苦自然隨之而來,經中有云:『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
    XX同學,如果你能減少自己的欲望,其實沒有摩托車上、下課,不見得就是不好,試著想想:二三位好同學,大家同時擠公車上、下課,彼此間互相研討課業、性向等...,無形中友誼就這樣一點一滴慢慢的滋長,往後的日子裡,你將會更珍惜這段擠公車的歲月。
    學佛的人,就是需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使自己擺脫煩惱的糾纏,讓自己快樂,別人也快樂,希望你能慢慢品嚐到法益。最後祝
法喜充滿
                                                            師父合十

雜亂的家,無名火直湧心頭

這些天,我的心情一直很煩,每每回到家,
看到雜亂的家庭,肚裡無名火直湧心頭,
由於家裡也小弟弟在,
正值愛鬧愛丟東西的年紀,
收好的報紙、玩具...,
又被他搞的天翻地覆,
簡直有股衝動想把玩具全丟了

XX師父
    謝謝您的賀年卡,最近忙於各種考試,所以一直沒寫信給你。
    休業式那天,真是令我難忘,我從小到大都未上台領過獎,那天居然有幸上台領獎,真是很開心,我想我會永遠記住這天,也許以後再也沒機會了。
    這些天,我的心情一直很煩,每每回到家,看到雜亂的家庭,肚裡無名火直湧心頭,由於家裡有小弟弟在,正值愛鬧愛丟東西年紀,收好的報紙、玩具...,又被他搞的天翻地覆,簡直有股衝動想把玩具全丟了!最近媽媽的心情也不好,許多令他心煩的事,接二連三的來,也難怪心情處於不穩定狀態,可是有一事令我不解就是前些時候,媽邀我出去買衣服,本來是要去,後來我就不想去,結果媽媽氣了我一晚,直罵『每次邀你出去,都不跟我出去,是嫌我老了...』等諸如此類的話,又說要錢就會來找她,出去就不會,聽了真是不知該說什麼,又生氣,覺得被冤枉,真不曉得為什麼會有此想法。
    放寒假,以往放假時就很高興,現在就不會,我情願去上課,在家除了無聊,還覺得自己像是生病似的,提不起勁,所以這個寒假,我決定去學些東西,目前我想學室內設計、英文,如果可以還想學日文,只是除了經濟方面,還有時間問題,所以充其量只能學二項活動,希望能夠實現。祝
新年快樂
                                                             XX敬上

佛經有云:『不調御六根,不密守護而不修者,必受苦報。』

家中的弟弟、母親等親屬其實都不是影響你的最大因素,倒是你的心已經散漫了,而不知不覺的去接受他們所釋放出來的煩惱污源,所以處在任何狀況下你都會感到不如意...,身為一位佛子,我們該如何營造和樂的家庭氣氛呢?尤其面對與父母之間有溝通上的障礙時,你是不是有將心比心的去看待父母...

XX同學阿彌陀佛:
    佛經有云:『不調御六根  ,不密守護法而不修者,必受苦報。』不知你能不能深入去體會這句經中的涵意?
    當清晨打開眼簾的那一剎時,我們的六根以開始在攀援這世界的一景一物了。眼睛在尋找最好看的、耳朵在追求最好聽的,鼻子在享受最清香的、舌頭在嚐誠最甘美的...等。六根如同六支外放的箭,踏出這道卡門,煩惱就隨之而入,要杜絕煩惱的根源就是守護著六根這道防護門。
    家中的弟弟、母親等親屬都不是影響你的最大因素,倒是你的心已經散漫了,而不知不覺的去接受他們所釋放出來的煩惱污源,所以處在任何狀況下你都會感到不如意,於是一場家庭糾紛就這樣產生,甚至於造成更嚴重的悲劇。
    身為一位佛子,我們該如何營造和樂的家庭氣氛呢?尤其面對與父母之間有溝通上的障礙時,你是不是有將心比心的去看待父母,試著想想如果角色對換時,我又會有什麼反應呢?以這樣的同理心來處事,你將會更體恤對方,逐漸的家中就會越來越融合幸福。
    在要求別人改變之前,先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始於『制心』,如同經中所言:『此心不可降伏,難得時宜,受諸苦報。是故,當分別心,當思惟心,善念諸善本。』
XX同學,能細細思維之!
最後祝  道業增長
                                                             師父合十


《佛詞註釋》
9六根:指六種感覺器官或認識能力。即眼、耳、鼻、舌、身、意。

高三生:"大學真的那麼重要嗎?"

雖然是全台灣的高三人同樣過的生活,
但我卻不能找到自己的真正目標,
像是一條在大海中迷失的船,
沒有燈塔的引導,
生活的目的像只有為考試而考試,
為聯考而生活,
難道『大學』真那麼重要嗎?

師父  阿彌陀佛:
    近來好嗎?弟子以將近一年沒寫信問候您了,不知道寺中的一切是否安好,弟子即將面對今年七月初的大學聯考,心中的一股壓力,不知如何調適過來。
    面對著父母、老師、親友們的期望,當大姊要給弟、妹當榜樣以及自己對自己的期待,無論是歡樂或悲傷,每天過著機械般的生活,同儕的競爭,每天幾乎只從考試的成敗中來決定我的心情。雖然是全談灣的高三人同樣過的生活,但我卻不能找到自己的真正目標,像是一條在大海中迷失的船,沒有燈塔的引導,生活的目的向只有為考試而考試,為聯考而生活,難道『大學』真那麼重要嗎?想到這心中不由得煩躁起來,頓時腦筋一片空白。
    一項崇尚自然的我,一直不願被社會的枷鎖綁住,有時覺得很自由,但有時則不,凡是對我來說都不是絕對的,有時甚至不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在做什麼,為的是什麼,趁著春假,回想那段師父在寺中所說的話,似乎很難在紅塵繁囂的世上,把新靜下來,我覺得好難哦!有好幾次都不由自主的滴下眼淚,覺得前途茫茫,想到這又回想到以前在白毫禪寺後山師父帶著我們大聲喊出自己的聲音,不知為什麼在那四天三夜中,好像找回了真的自我,覺得好自在,看見師父,就像看見佛祖一樣,心裡好踏實,好喜歡。而在同學的眼中,我似乎是一位會記劃未來而又快樂的人,生活在這樣痛苦的生活中,應如何找回自我呢?師父。祝  心願早成
                                                         弟子XX敬上

佛經有云:『當善思惟,觀察於心。所以者何?長夜心為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故。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世間上的一切爭執、是非,皆由於不認識自己而起,所以『大學』真的那麼重要嗎?端看每個人對它的認定,如果它是你目標中的一部份,那麼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它必然是重要的,如果進『大學』只是用來炫耀或是達成父母、師長、親友們的期望,或是給弟妹當榜樣,那麼它是不是很重要呢?

XX同學慈悲:
    收到你的來函,不禁想問你:『學佛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學佛呢?』不知你是不是曾仔細的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學佛的目的,無非是為了知五蘊身心所帶來的煩惱,進而清楚的把握它、去除它,並達到解脫煩惱,若用世俗間的譬喻,就是『認識自己』。世間上的一切爭執、是非,接由於不認識自己而起,所以『大學』真的那麼重要嗎?端看每個人對它的認定,如果它是你目標中的一部份,那麼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它必然是重要的,如果進『大學』只是用來炫耀或是達成父母、師長、親友們的期望,或是給弟妹當榜樣,那麼它是不是很重要呢?XX同學,請打開你的智慧之門,好好的思惟!思惟!
    在流轉的有情  生命中,為什麼總跳不開煩惱的漩渦呢?因為人往往會對自我的錯誤認知,總認為可以恆常不變的擁有一切,卻不知『緣聚則生、緣散則滅』的真實現象。
    人自呱呱墜地以來,最深愛的是什麼呢?不就是自己的身體嗎?當天氣冷了,就為它披蓋衣裳;而天氣熱了,又替它解下衣裳;肚子餓,為它進食,一次次無微不至的照顧它、呵護它,然而最後卻也免不了要面臨生病,要面臨老化,要面臨死亡等殘酷事實,連這親密附著的五蘊身心,都不是自己所能主宰、控制,那麼存在宇宙的萬物又有那一樣我們能真正永遠的擁有呢?學佛的人,若無法深切去理解這是間的變幻與不確定,便很難擺脫對萬物執取所產生的煩惱葛籐。
    解除煩惱,不從外求,但反觀內心,佛經有云:『當善思惟、觀察於心。所以者何?長夜心為貪欲所染,瞋恚、愚癡所染故。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所以如何在雜染的環境中把持自己?不外乎時時察覺自己的心念,分析情緒變化的原因,若對自己的念頭了了分明,就能反思自己,誠如古人『吾日三省吾身』即是在觀察自己的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想什麼。所謂的『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當發現三毒  已開始吞蝕著我們的心時,就要設法去止息它、消滅它。
    生活中無論做任何事,都先要有顆澄淨的心,並能任運隨緣,努力的去追求而不執取求後的結果。就以讀大學為例,如果它是你實現理想的踏板石,那麼就該盡自己的本份努力的讀書,然而努力後,結果無法滿足自己,也不要去執著,當之那一顆患得患失的心,就是在執取,也是造成煩惱的根源。
    能清楚認識自己的人,無論多少困境橫阻在前,都會很有信心的去解決它,所以在紅塵繁囂中,一樣能清淨自在。
    佛經中指示:『如來出現世間,又於世界成佛道,然不著世間八法  ,猶與周旋,猶如淤泥出生蓮花,極為鮮潔,不著塵水,諸天所受敬,見者心歡。』同樣的眾生亦要依著世間而解脫煩惱,離開世間是無法達到消除煩惱的解脫境界,現在的努力都會是圓滿佛道的資糧。最後祝
圓滿心願
                               師父合十


《佛詞註釋》
5五蘊:又作五陰,是積聚的意思。指類聚一切有為法的五種類別。
        第一種即色蘊,有體積且佔有空間,所以會有觸礙,與近人所說的
        物質相同。如:外界的山河大地等,自己的身體都是色蘊。
        第二種即受蘊,指情緒作用,外界所呈現的一切,適合自己身心就
        生喜樂,不合意的即生苦痛、厭惡,也就是苦、樂、捨、眼觸等所 
        生的各種感受。
        第三種即想蘊,指認識作用,眼、耳、鼻、舌等接觸外境所產生的
        各種想像。
        第四種即行蘊,對外境而引生內心,經心思的審慮、決斷,出以動
        身及發語的行為。
        第五種即識蘊,是明瞭識別。
6有情:舊譯為眾生,即生存者的意思,也稱為『有識』『有靈』等多種。
7三毒:指貪欲、瞋恚、愚癡三種煩惱。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煩惱本通稱為
       毒,此三種煩惱為毒害眾生出世善心中為最甚,能讓有情長劫受苦而
       不得出離,故稱三毒。
(一)貪毒,即渴望一切順境。
(二)瞋毒,對所遇逆境引起忿怒。
(三)癡毒,心智懵懂,不明事理,顛倒妄取,起諸斜行。
8八法:又做八風、八世風。謂此八法,為世間所愛所  ,能煽動人心,故以
       風為喻,稱為八風。苟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為受  所惑亂,則不為
       八風所能動。八風,即:
(一)利,即利益,謂凡有益於我,皆稱為利。
(二)衰,即衰滅,謂凡有減損於我,皆稱為衰。
(三)毀,即毀謗,謂因惡其人,構合異語,而訕謗之。
(四)譽,即讚譽,謂因喜其人,雖不對面,亦必以善言讚譽。
(五)稱,即稱道,謂因推重其人,凡餘眾中必稱道其善。
(六)譏,即譏誹,謂因惡其人,本無其事,妄為實有,對眾明說。
(七)苦,即逼迫之意。謂或遇惡緣惡境,身心受其逼迫。
(八)樂,即歡悅之意。謂或遇好緣好境,身心皆得歡悅。

心裡卻半信半疑,真有佛嗎?

心裡卻半信半疑,真有佛嗎?
這些經書是做什麼用的?
真有極樂世界嗎?
假如所有的人都出家了,那誰來布施呢?
那科學又算什麼?
其他的宗教又代表什麼?
心中真的充滿了許多疑惑∙∙∙

XX師父:阿彌陀佛!
    雖然,明知您很忙,但是,還是忍不住寫了信給您。
    師父,我想告訴您一件事,您可別生氣噢!我進了白毫禪寺,接籍皈依,心裡卻半信半疑,真有佛嗎?這些經書是做什麼用的?真有極樂世界嗎?假如所有的人都出家了,那誰來布施呢?那科學又算什麼?其他的宗教又代表什麼?心中真的充滿了許多疑惑,好像知道答案又好像不知,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不知您是否願訴之?
                                                           弟子XX

經中所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在修道的過程中,不是求神就可達到目的的,冥冥中也沒有一個萬能的主宰來支配、控制著,更沒有特殊的捷徑,每個人都必須點點滴滴的努力,就連覺悟的聖者〜佛陀也是由人成佛,他不自稱受任何神靈外力的感應,其覺悟成就就是靠努力與才智,只要肯努力,每個人身內都潛在著成佛的根性。

XX同學阿彌陀佛:
    佛陀在世之時,曾有人請教佛陀這樣一個問題,他問:『有些梵志[1]出家人總是弘揚自己的教義,而排斥其他教義,我們總感到懷疑,到底誰才是真語者?誰才是妄語者?』
    佛陀回答:『你們的懷疑是正當的,因為對可疑的事,就該生起懷疑,你們不可被流言、傳說等所左右,也不可單靠著論理、推測以及事物的表象或因某物有可能而信以為實,唯有當你們確知某事是善良、美好的,那時你再信奉。』
    佛陀不但這樣教化大眾,對他的弟子,更要他們審查如來本身,這樣才能充分地相信他所追隨師尊的真正價值。所以,『疑』並不是罪惡,當為明確理解事項之前,『疑』是必然存在的,但是若想要在提昇進步,就必須去『疑』,唯有斷疑所產生的信心,才能真正深入去信解佛法,獲取智慧,不然亦將流於一般民間的盲目迷信罷了!
    何謂佛?凡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理普遍而正確的覺悟,對智慧、慈悲能雙俱足並達到一切功德圓滿的境地,就稱為佛。佛是極多的,若單說佛,並不是指那一位佛,通常指的是十方三世的一切佛。而我們怎麼知道有佛及十方諸佛呢?因為我們這個世界曾經有佛出世,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他誕生於印度迦毘羅國的釋迦族,父親是淨飯王,母親為摩耶夫人,也曾娶妻生子,而後出家參訪、修行,最後終於圓滿達成佛道。因不忍世間長期處於黑暗,不忘出家時初發的心,於是開始遊化各城,弘揚正法,利益眾生,直到八十歲才在拘尸那入滅[2],因為有佛生在人間,人間才有正法的存在,也因為有釋迦牟尼佛在人間,我們才能知道有三世十方諸佛,經中提到「佛佛道同」所以一切諸佛,不就等於釋迦牟尼佛嗎?
    佛陀涅槃[3]後,其弟子將他所說的法,結集成經典,以便教化後學的佛弟子,所以至今我們仍能聽聞佛法,就是因為有經書的流布。這些都是歷史上所記載的事實,而不是憑空捏造,所以真的有佛嗎?這是無庸置疑的。
    自然界的豐美,眾生界的勝樂,身心界的清淨,所以名為極樂世界。這世界為阿彌陀佛無邊功德所莊嚴,這是方便攝化眾生而成立。極樂世界就是人們常常聽到的淨土,而淨土的有無,如果對佛教徒而言,當然不會懷疑它的存在,但若向不信佛教的外界,自然會起不了作用。舉例說明:佛教所說的世界是無量數,這在過去科學未證明之前,總讓人難以相信,而現在因天文學家以承認除了我們居住的地球外,尚有很多星球,也就證實了佛教中所談除了這世界之外,仍有其他世界之存在,既然世界不只一個,那麼在無數的世界中,必定也有比我們更好的世界,同時也有比我們更壞的世界,每個世界都絕對有他相異之處,而我們的世界並非最理想,所以比我們這世界更好、更理想的世界便是淨土。佛法中所說的淨土不只一個,極樂世界就是無數淨土中的其中一個。
    佛教徒在團體的生活中,本來並無等級的差別,但一個人修學的程度不同,環境差別,於是便有了七眾弟子的分類。而這七眾弟子可總攝為兩類,一類為出家學佛的僧眾,一類為在家學佛的信眾。出家的僧眾中又分五種不同:
一、比丘眾,是出家學佛的男眾,要受持兩百五十條戒法。
二、比丘尼眾,是出家學佛的女眾,要受持三百四十八條戒法。
三、沙彌眾,出家而未受比丘大戒,僅受十小戒的男子。
四、沙彌尼眾,出家而未受比丘尼大戒,僅受十小戒的女子。
五、式叉摩那眾,即發心學佛的童女,未受尼戒,先學習六法[4]。如能在兩年中,守持著這六條戒法沒有犯過,才准許為尼得受具足戒。(這是學習出家尼眾的預備)
    在家學佛的信眾分為兩種:
一、優婆塞,譯作『近事男』,即在家學佛而親近奉是三寶的男眾。
二、優婆夷,譯作『近事女』,即在家學佛而親近奉是三寶的女眾。
這男女兩冢都要受持五戒,是比較專門學習的信眾。其他未受五戒,僅受『三皈依』,是屬於普通學佛的信眾。
    佛教的團體中,將弟子分成七眾使弟子們各有所持的戒法,不但不會混亂,更顯得出其組織化與秩序化,各有所學、各有所專,更能推動佛法饒益眾生。如出家眾無家累,可以專修佛學,主持弘揚佛法的工作,而在家眾因有家庭負擔,所以適宜近事三寶護持佛法,推動佛教的社會事業,發揚佛陀救世的精神。因此學佛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出家,端看自己適合哪種身份。
    XX同學,在你的印象中,難道佛教僅只是這些嗎?你認識中的佛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宗教呢?
    處在今日多元化開放的社會中,表面上學佛聲跡比比皆是,實際上佛法卻沒有真正深植人心,甚至於在有些人模糊的印象中,寺院、鐘聲、出家人即是佛教的全部,更可悲的是將其淪為人死之後引導亡魂的器具,向這般慌腔走調的變相情勢,使得佛法幾近蕩然無存,身為佛子,真是深感痛心。
    正統的佛教是什麼?如同經中所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從這四句偈的闡述中,當之佛教除了教人該具足人天善法中的止惡、行善外,更重要的是要擁有科無垢、無塵的清淨本性,這是諸佛出世給予眾生的共同教導。在法華經中亦曾提到:『云何諸佛世尊唯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所以佛教的宗旨是要人求覺悟、得智慧及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進而轉迷得悟求得解脫。
    在修道的過程中,不是求神就可達到目的的,冥冥中也沒有一個萬能的主宰來支配、控制著,更沒有特殊的捷徑,每個人都必須點點滴滴的努力,就連覺悟的聖者〜佛陀也是由人成佛,他不自稱受任何神靈外力的感應,其覺悟成就就是靠努力與才智,只要肯努力,每個人身內都潛在著成佛的根性。
    所以佛教是以教育眾生為本的宗教,佛陀是教化我們去除煩惱的人天導師,這種真真實實的宗教情懷,無需為它添加任何神秘色彩。
    XX同學:倘若你以佛教的立場想多了解佛教,就該多深入經藏,理解佛教的教義,將其教育宗旨,正確的闡述弘揚,莫讓不實的誤導而讓佛法蒙上了怪力亂神的虛妄幻影,這方是現代佛子不可推脫的重要職責。最後祝
道安
                                                            師父合十



[1] 梵者:乃志求梵天法之人。又一切外道之出家人,亦泛稱為梵者。
[2] 入滅:新譯為圓寂。為圓滿諸德,寂滅諸惡。佛陀之死為收迷界之佔用而入悟界,即已圓滿諸德,寂滅諸惡,故稱之。後世轉而稱僧徒之死。又作歸寂、示寂、入寂。與涅槃同義。
[3] 涅槃:又作泥洹,意譯作滅、寂滅等。與解脫、入滅同義。原指吹滅,或表吹滅之狀態;其後轉指燃燒煩惱之火滅盡,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為佛教終極之實踐目的。
[4] 六法:六法界的略稱,係沙彌尼於受具足戒之前二年間所守之戒,即所謂式叉摩那(意譯學法女、學戒女、正學女)所學之六法。據四分律卷二十七載,其內容為:1.染心相觸戒,即不以愛欲之心觸男子之身。2.到人四錢戒,即不盜四錢以下。盜四錢以下為缺戒,可重新受戒,若盜五錢以上,則應默擯之。3.斷畜生命戒,即不斷畜生之命。4.小妄語戒。5.非時食戒。6.飲酒戒。

同心緣--緣起



同心緣

無論你們在人生的哪一個角落……
請與我們共同永有這份同心緣。
   
誰與誰該有一分同心緣?
    是白毫禪寺的師父與青少年朋友們永有這一份密不可分的同心緣。
    白毫文教基金會,從踏入學校關懷學子,到引導青少年走入白毫禪寺以及現在正為中輟學生開辦的白毫學園,走過這些艱辛的輔導路途,回首在這漫漫無際的歲月裡,我們親眼目睹孩子們對師父的態度,由不信任、疑惑到信賴、接受與認同的過程,一次次的流露他們內心悸動的情感;而每一次的觸動,就為彼此間築起了一道溝通的橋樑,同時也維繫了這份同心緣。
    孩子們不忘在心靈深處的角落裏,那為用同理心陪伴的師父,日常生活中有了盲點,一張又一張信件更如雪花般的飄來。在同學的來函中,讓人深深的感受到社會型態的轉變,所衍生的諸多問題,以深入影響到他們,致使青少年的問題更嚴重、複雜。迎向無邊的未來,我們對那些還找不到傾吐對象的孩子們,總感到憂心忡忡。
    於是我們有了這樣的構想,將孩子們與師父間的對話,呈現出來,好幫助更多徘徊的同學,並將這本書取名為『同心緣』,來圓滿這份因緣。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願這樣的呈現方式,能為青少年朋友們,在面臨問題時,有多一樣抉擇的方向,我們誠懇詮釋真摯的心聲,並盼每位青少年朋友,無論你們在人生的哪一個角落……
    請與我們共同永有這份同心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