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7日 星期日

時代憾兒的『家』待您支援


白毫生活小鎮的構想,來自『需要』,這份『需要』是『白毫學園中途學校』四年來的努力耕耘,所證明的『現實需要』。而此青少年中途學校的形成,是白毫禪寺的主目標之呈現。此目標正是創建白毫禪寺的根本動力,此動力則是來自於上禪下心和尚二十多年前,往監獄弘法之所感。
他入獄弘法,由北到南,由西到東,一圈走下來,大約十個月左右。每每遇到眷屬等待探監的情景。或有懷孕婦女背著娃娃,或有舉步維艱的長者,都是一身無奈的等待著,這些受刑人的眷屬,誰來照顧?而以在獄中的人,聽聞佛法,也似乎晚了點。和尚想:『如果在他們入獄之前,有個地方讓他們學習正確的人生觀念和生活技能。該可以省掉多少不幸的發生,甚至減輕監獄的擁擠和社會的負擔。』和尚一念悲心,一腔不忍之忍,而發此宏願―建寺―成立中途學校―完成生活小鎮。因為他已預見在快速變化的工商社會裡,有此『需要』,在惡性競爭的學校教育裡,也有此『需要』。
上禪下心和尚曾說:『不為佛陀建寺,更不為禪心蓋道場,只為需要的眾生而肇造。』生活小鎮是以開展全人格的教育理念來設計。『人』要有健全的人格,才有健康的行為,去表達溫暖的感情。因此生活小鎮的功能,不但關懷、照顧青少年,也輔助遺憾中的成年人,還成全尋求心靈依托的老年人。其中以幫助青少年為主體。因為問題青少年來自家庭,呈現於學校,惡化於社會。這種環環相扣的一連串問題,必須要有一個寬闊的空間,這有系統、有組織的規劃,避開『特殊』的標籤,以溫暖的、實際的方式,發揮其社教功能―既能安住問題青少年的心,也保護了常軌上的人,生活不被干擾,而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所以生活小鎮的建立,已經是你、我一般人的『需要』了。
生活小鎮對『被輔導者』更有切身的『需要』。這些青少年偏離常軌,徘徊在十字路口,亂衝亂飆,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人人奈何不了他們。大家歧視他們,害怕他們。只有批判,沒有關懷,也不知道該怎麼去幫忙他們。於是白毫禪寺與學校合辦『無塵營』,輔導這些『時代憾兒』。與教育局共同策劃中途學校―白毫學園,給學校、家長、中輟學生、一個緩衝、喘息、重生的機會與空間。在老師與出家師父的努力之下,孩子重新調整了思想觀念,暫時穩住,度過非常時期。此時若有生活小鎮,增強人格的塑造,感情的培養,孩子必然蛻變的更完善。因為真正的目標是孩子能回到原來的家庭,進入學校去學習,適應社會的常軌。根據以往的經驗,孩子們離開白毫學園後,回歸原來的生活環境時,遇到一個令人難堪的事實:這些孩子的觀念雖然調整了,但是所面對的家庭、學校卻沒變,原環境並不了解他們,未必包容他們。依舊是嫌棄的,躲避的,嘲笑的態度,這事容易使孩子們再度逃離常軌,失去尊嚴。生活小鎮在孩子的蛻變過程中,是多麼迫切的『需要』。

生活小鎮的設計,躲開『牢』的形象,而以『家』的方式呈現,讓各類同質性的孩子,組成一個家庭。由善心人士擔任生活指導老師,扮演家長的角色,帶著孩子們黎明即起,灑掃庭廚。也採購、烹煮。從做中學習應對進退,把握人與人之間最優美的距離―禮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聘請專家、學者教給孩子自謀生活的本領―知識與技能。但,這裡沒有惡性的競爭與不當的壓力,給的是鼓勵與尊重。讓孩子重拾學習的興趣。小鎮理有寬闊的空間,可供孩子追、趕、跑、跳,散發年輕人的活力。一般孩子能玩到的遊樂設施,小鎮都有,讓孩子放心的玩,健康的去唱和跳,沒有色情、賭、毒的污染。讓塵不染塵,水不洗水的有情世界,呈現在小鎮裡。模糊掉這些成員的特殊背景,提供最有效的學習環境。

工商企業的大德們,都希望自己主持的企業在安定社會中快速成長,也都懂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道理。欲令今日社會亂源減少,最好從根本著手,轉化亂源,幫助白毫生活小鎮的成立。這應是一個值得投入的德業。小鎮的形成、運作,必帶來較安定的社會環境,大德們回饋社會,照顧社會的德譽,必為企業帶來無往不利的福報。而這些曾被資助或認養的孩子,長大後飲水思源,若願投在企業髦下,必成為一忠實可靠的幹部,豈不一舉數得嗎?願我們大眾同伸援手,支持這利他利己的有情世界造日完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