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毫導覽

實踐人間淨土聖境

沒有雕樑畫棟、沒有金碧輝煌,在淡雅的灰色調中,白毫禪寺呈現出的是一片祥和的景觀。這樣有別於一般寺院中的中間色是開山和尚的一番巧思。他不用極端的色彩來刺激走入寺內的有情。也不讓踏入寶地的眾生陷入五顏六色、眼花撩亂的迷情中。他獨具慧眼善巧的引用了柔和的色調,讓每位從紅塵而來的人們,於不知不覺中,放下心中的雜染慾望,將那顆不平靜的心,逐漸的沈靜下來。而白毫禪寺的最大特色,就是這樣重視情境的教化。尤其是師父在教育學生時,無論是隨處可見的蓮朵泥池,抑或是徐徐撲鼻的桂花飄香。在他的眼眸之中,都是活生生的教育題材。

禪寺內呈現著自然的教材
盛開在池內的蓮花,人們總不忘讚美它是『出淤泥而不染』,但卻沒幾個人能再深一層去觀察,蓮花是從來不曾離開過污泥而能苟活的。師父常用這樣的例子,譬喻:『如果我是蓮花,我必定會跪下來像污泥頂禮,叩謝污泥的養育之恩。因為如果沒有污泥的襯托,又何以會有蓮花的被稱讚呢?』師父在教育學生時,總會引用他這番體悟來引導學生,莫嫌棄自己的父母職業卑賤,也不要厭惡家中的貧窮困苦。
四處林立的桂花樹,更是師父百舉不厭的課外讀物。圍繞在白毫禪寺內的桂花數群,他不會因為自己微小而妄自菲薄。一心一意努力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將清香散播給每位踏入三寶聖地的眾生們。師父總是告訴學生:『桂花姊姊很了不起!她不在綠意盎然、百花爭豔的春天裡開花,也不會跟別人比誰開的較大、開的較豔。當秋天的季節一到,別的花都開始縮肢忙著過冬天時,她卻選擇這個蕭瑟的時節綻放花朵,莊嚴整個世界。她雖然沒有豔麗的外表,但是散發出來的清香,卻沒有任何一朵花可比擬。』從對桂花的讚嘆中,讓人學習雪中送炭的真誠與可貴。
除了這一幕幕大自然生動活潑的向我們開展它的內涵之外,大寮的廚房生活,也似乎在教化著我們。整個大寮的動態,也是師父指導學生的珍貴教材。在成長的過程中,多少年來他們每天都飲用著別人準備好的菜餚,而不曾去體恤煮飯、燒菜的辛苦。因而師父會安排讓學生在大寮內工作,讓他們嘗試為別人洗菜、做飯,體會一下在廚房中煮飯的滋味,進而去體諒別人辛苦的一面。
每一個境,就是一個教化眾生的最佳材料,尤其是呈現在寺內各殿的硬體,更像是一部部栩栩如生的立體佛典。請您隨著我們的詮釋,細細的去品味它的實質內涵;一一的去發覺它表象外更深一層的意義。



大悲殿內孕育著慈悲的光輝
『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這是觀音菩薩久遠以來的深厚悲願。觀音菩薩的德行向來以悲心顯現,祂一貫的目標在解除一切眾生的苦痛,救護他們,使其免除怖畏。
『菩薩所緣,緣苦眾生』在世間的眾生,其內心總是充滿熱苦、煩惱,觀音菩薩總是會觀其音聲、尋聲救苦,而眾生需以何身得度,菩薩即現何身來救度他。菩薩的悲心深切,唯恐忽略遺漏了任何一位受苦的眾生,因而常現千手千眼,千手表示拯救眾生之偉大能力,千眼表示智慧光的無處不照。觀音菩薩這般鉅細靡遺的護念眾生,正可顯示出菩薩普救世間的偉大悲心。在大悲殿所供奉的,即是這位以悲心救護眾生的觀世音菩薩。
所謂的悲能拔苦,大悲殿即以觀世音菩薩來象徵拔除人們的痛苦。人生有許多痛苦,當我們陷入痛苦、無法自拔之際,觀音菩薩就會像慈母護子般的來救度我們。而我們沐浴在慈母的光輝下,該有什麼樣的心情呢?
面對著這位具足悲行的菩薩,除了要如孩子感懷母親的恩澤一樣,更該仔細的自我省思,為何自己本身會產生痛苦呢?而自己的痛苦為何自己無法自拔,卻必須仰仗他人來拔除呢?有了這份省思之外,我們尤其要學習觀音菩薩的大悲心願,不但要消除自己的煩惱,當見到他人痛苦時,無論對象是誰,都能給予同情,並竭盡所能的幫助他解除束縛。
期待踏出大悲殿的每一位眾生,都能與觀音菩薩的慈悲相應,感染祂的大悲行,親身去實踐菩薩自利利他的精神。那麼在我們社會幽闇的角落裡,就會多了一尊尊千手千眼的觀音菩薩在牽引著迷失方向的苦難眾生。

天王殿內凝聚著護法的力量

一入天王殿,迎面而見的是一位挺著大肚子的菩薩。祂總是敞著胸懷笑瞇瞇的坐在那兒,菩薩的笑容笑得那麼慈祥,讓每位走入天王殿的人首先就生起了歡喜心,這位菩薩就是我們的補處菩薩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的特德側重於慈心,眾生沒有快樂、沒有幸福,菩薩都會設法給予,將來彌勒菩薩在我們這世間成佛時,那時候的世界將是和平、安詳,人與人之間沒有衝突,個個和樂相處,這實在是彌勒佛的慈心廣博。
從彌勒菩薩的聖像轉個身,背對著菩薩有一位身著甲冑,手持著金剛寶杵,雄壯威武的將軍,祂就是伽藍的守護神韋馱天將,韋馱將軍受佛陀付囑而鎮護東西南三洲。另外位於彌勒菩薩的二旁有四位護法,他們是鎮守四方的四大天王,東方為護持國土的持國天王,祂象徵著對國家的盡忠職守。在我們的社會上,如果每個人都能守好自己的工作崗位,盡心盡力的負起自己的責任,那麼社會就會和諧,國家就會富強。南方則是能令眾生增長善根的增長天王,祂所表達的意義是告訴我們,處在這個多變化的世間裏,只把事情完成是不夠的,應該更積極的遍學一切法門,這其中無論是德行、智慧、學問、才藝等也都要能同時增長。西方是能常以淨天眼觀護我們這世界的廣目天王,最後則是能賜福德又知聞四方的多聞天王。這兩位天王則教化我們『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的實踐方法,這樣才能捨人之短,取人之長,用這樣的學習態度,來改造我們的社會,建設我們的國家,淨化我們的世界。
我們現在所處的世界混亂難安,到處都瀰漫著暴戾的氣焰,精神上的壓力,更是痛苦不堪。這樣的世間與彌勒佛的未來世界真是天壤之別,如果我們不能使它轉向清淨,就不能與彌勒菩薩的願心相應,那麼菩薩就不會下生到這世界。因此我們實在應該努力的淨化我們的世界,如果我們能學習四大天王的精神,又與彌勒菩薩發同樣的心,隨時隨地幫助他人得到安樂、得到利益,那麼我們這個五濁惡世,就能逐漸的淨化,慢慢的趨向於彌勒佛的淨土。當彌勒佛下生時,我們這世界就是安詳、和樂的人間淨土。

大願殿內流露著無窮的誓願
『聞鐘聲、離地獄、出火坑……』大願殿內的宏鐘撞擊,上徹天堂、下通地府,在聲聲的迴響中,深深的烙印著地藏菩薩『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廣誓願。
何謂地藏?地是指大地,藏是含藏的意思,如同金礦、銀礦、煤礦等隱藏於大地之內。因而地藏的含意,若從地來談,就是能擔當一切,因為萬事萬物都起於地上。而地藏菩薩的願力特別深廣,尤其重於如何才能使人不墮惡道,一如大地般能含藏著種種功德,更能為眾生荷擔一切難行、苦行。花草樹木依地而成、依地而生;而世間的一切自利利他的功德,也將依著地藏菩薩而存在、依著地藏菩薩而生起。
地藏菩薩的悲願重,長久以來發下大願,救度一切苦難惡趣的眾生。然而在惡道輪迴之中,尤其以地獄的眾生最苦,菩薩特別慈悲憐憫他們,因而也就特別重視地獄的救度。除此之外地藏菩薩還受佛的囑咐,在佛滅度後,於穢惡的世界肩擔起救度眾生的重大責任。菩薩這般的誓願,可堪稱釋迦佛精神的真正繼承者。有些不明究理的人,常常誤導的說地藏菩薩是專屬地獄,禮敬地藏菩薩會招來鬼神及不吉祥的荒謬說法,這都是人們不能透視地藏菩薩的偉大精神。
了解地藏菩薩的宏偉情操之後,我們要學習些什麼呢?學習菩薩擁有的大地特質,大地深藏著無盡無量的寶藏,讓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天天所吃的每樣飯菜佳餚都是從大地孕育出來的。農夫從播種到收成,總是挑選最精良的種子播種,最新鮮的產品收成,把那些老的、不好的全部丟給大地。當這些最好的產品被煮成可口的佳餚供人享用後,經身體的消化作用,吸收了營養成分,不要的化成糞便排出,最後還是把這既臭又髒的糞便丟還給大地。而大地總是不厭其煩的天天努力在盡它的本分,它不曾放棄為我們生長五穀、蔬菜、水果等來養育我們的身體。看看我們身上所帶的寶玉、金、銀、瑪瑙等那一樣不是深藏在大地之中?大地就這樣天天努力的醞釀無盡寶藏以圓滿我們幸福的一生,但我們卻從來不曾知足過,在我們健壯時不斷貪婪的挖掘大地,隨意取用大地的寶藏,等到老死的那一刻,嚥下最後一口氣,還是不忘將最終這一具腐爛的臭屍體丟給大地。而大地卻沒有高喊過一句:『唉呀!你不要取太多,留一點給我自己啊!』他從不抗爭、也沒拒絕,總是無怨無悔的任我們取用。因而我們要感恩大地,我們要謙卑的跪下來,低下頭來聽聽大地的呼吸聲,效法大地的精神去利益別人,這樣才是真正落實地藏菩薩的救度悲願。

大殿內匯集著菩薩們的智慧
『不讀法華,不知佛家之高貴』;『不禮拜白毫禪寺之大雄寶殿,不能體會法華世界諸菩薩之親切。』白毫禪寺的大雄寶殿是法華經的立體呈現,也可以說是一部最生動活潑的法華教材。在法華經裡的菩薩特別多,而每一位菩薩特質都是在詮釋人性的光輝與美德。尤其是經中佛與菩薩間親切的對話,總讓人感覺到佛菩薩就在你我的日常生活之中。
眾生的心理變化無常,所以菩薩亦要具足有多變化的智慧方便法門,以便引導眾生走入解脫之門。因而在法華經中處處都在顯揚、落實菩薩行。最值得讚嘆的是,每位菩薩們都是那麼地了解眾生的根性以及眾生的要求。
『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因而釋迦菩薩才降臨於此五濁惡世來成熟眾生。佛陀是眾生心理的無上醫生,傷風感冒是病、皮破骨折是病、治病要給藥。貪婪是病、狂妄是病、愚癡是病、煩惱是病等……我們有八萬四千的無明病,佛陀就有八萬四千的對治法門。佛陀幾十年的說法,無非是專門對治眾生心病的藥方,他教我們如何在眼、耳、鼻、舌、身、意的表相中,觀照緣聚則有,緣滅則無的道理,告訴我們只有超越感覺、妄想,明白清楚心念的起動,把握每一個當下,才能開發自性定淨的力量、掌握人生之旅,航向智慧的彼岸。當世尊適機演說法華時,多寶如來遠從他方世界,特來此讚嘆釋迦牟尼佛。多寶如來為東方寶淨世界之教主,祂的本願是在其滅後,成全身舍利,每當諸佛宣說法華經時,必從地湧出,現於諸佛前,以為法華經之真實義作證明。大殿內所呈現的古佛、今佛兩尊相應,其主要是在詮釋諸佛同一鼻孔出氣,佛道道同。而多寶佛與釋迦佛並坐於七寶中,就是在顯示諸佛皆是為成就度化眾生之大事而示現於世間。
除了佛的慈悲示現之外,法華經中的菩薩們,也都開出各種方便法門來適應各類眾生,如藥王菩薩,在經中提到菩薩過去無量劫時,樂習苦行,精進經行,為一心求佛道,更以燃臂供養佛塔。這足以視出菩薩敬信佛,以及求佛道的心是多麼堅定又不肯動搖。其象徵著我們無論學習什麼,都要有顆精進求上的心,不可因一時的阻礙就沮喪、失去信心而放棄最後的目標。菩薩亦曾發願,若有眾生聞己名者,願其得除三種痛苦,祂的悲心無疑是要消除我們的貪、瞋、癡三煩惱。
常不輕菩薩則是特顯以不輕慢每一位具有佛性的眾生,菩薩每見他人都禮拜讚嘆的說:『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做佛。』菩薩的精神意義是在教化我們調伏增上慢心。
大勢至菩薩與觀世音菩薩同為阿彌陀佛之協侍,意譯為精進。此菩薩因地則常精進念佛,所以在我們的世界攝念佛之眾生歸入淨土。菩薩又常以智慧之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離三塗之苦,祂是向來以精進及智慧來教化眾生。
無盡意菩薩則是觀一切事之因緣果報皆無盡,而發心上求無盡之諸佛功德,下度無盡之眾生。其悲心可從菩薩啟問佛陀,促使佛陀演說觀音菩薩的諸多願力,看出端睨來。
除了以上所提各菩薩的特德之外,尚有觀音菩薩、彌勒菩薩等各大菩薩穿梭其中,另有兩位法會中的靈魂人物,是釋迦牟尼佛之協侍,即是駕著獅子侍於如來左側的文殊菩薩及騎著白象侍於如來右側的普賢菩薩。文殊師利顯智、慧、證,普賢顯理、定、行,共詮如來的理智、定慧與行證之完備圓滿。而法華經以大智文殊師利菩薩當機拉開序幕,最後以大行普賢菩薩勸發品閉幕,這樣的安排無非是針對眾生好空談少力行的毛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知道凡事要知行合一,在佛門中亦強調要解行並重,解與行雖然有先後次第,但落實到『行』上面才是最重要。
一如法華的會場中,大殿內雖充塞各大菩薩,但也不忽略其他參與的天人及護法神。另有佛陀的聲聞十大弟子,他們包括:充滿智慧的舍利弗、在教化中常顯神通的目連、善於宣講真理、說法利生的富樓那、體證空義與世無爭的須菩提、善於議論的迦旃延、精進修苦行的大迦業、證得天眼神通的阿那律、嚴守戒律的優波離、廣博多聞的阿難、三千威儀、八萬細行都能持守無缺的羅侯羅。這樣一個多采多姿的法會現場其象徵意義是極為深廣的,祂不僅是信仰,還教化我們各種解脫煩惱的方法,同時還提醒我們必須落實菩薩的行為,尤其務必真真實實的廣行菩薩道。無量無邊的聽眾和樂、自在的相處在一起,那種清淨莊嚴的氣氛,不正是我們日夜期盼著和平到來的大同世界嗎?

藥師殿內散發著救藥的法味
『法藥救人天,因中十二願,慈悲弘誓廣,願度諸含生。』在這短短的讚偈裡,闡述了佛在因地立下了十二個願,這十二個大願中不管是那個願,都是針對現實人間的缺陷而努力使之淨化。為了實現這樣的理想世界,祂廣行菩薩道,從自利利他中去完成、建設一個最理想的社會東方琉璃淨土,這就是藥師佛的德行。
什麼是藥師呢?佛法中常稱佛陀為大藥師,一切佛都是無上的醫生。因為祂們都善於觀察眾生的種種病源。然而在東方琉璃世界的如來,特別重視消災免難,特別重於治理眾生的病,所以依德而立名為藥師佛。
藥師佛的世界充滿著琉璃寶的光輝與明淨,在佛的身旁有兩大菩薩,一為日光遍照菩薩,另一位則是月光遍照菩薩,日光象徵著溫暖又富有熱力,世間的一切苦在日光的照耀下,都能明顯的表露出來。所以日光菩薩譬喻為智慧的光明,能給予世間熱量照亮一切,透視世間的昏昧無知,讓人充滿幸福和希望。而月光菩薩給人是溫柔的、清涼的,祂在黑夜中散放出皎潔的光輝,讓人避開了諸多險難,引導我們走向正途。所以月光菩薩是具有大悲心的慈濟意義。在現實的世界裡,人人都有傾向光明的意欲,而兩位菩薩便是以人們的希求,來攝受眾生。這同時也表彰了藥師如來的大智慧與大慈悲,如日月光輝的遍照世間,普濟一切,而如來的無邊無際之功德,也在這兩位菩薩的德性中充分的表達出來。另有十二藥叉,維護著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又荷負著一切有情,行種種義利令其脫離苦痛,饒益安樂。
藥師殿內所呈現的意義,無非是以藥師如來象徵良藥、良醫,並藉由大藥王來治療種種疾病。
到底是誰生病?又患了什麼病呢?是人的『心』病了,生了『貪欲』的重病。這個病從個人身心擴展到社會、國家乃至整個世界,到處都是病患重重。這個病傳到家庭,則父子、夫妻、兄弟就會不和睦;這個病傳到國家,則官民之間就會不調和;這個病傳到世界,則人類之間就會不和平。身心不知調攝、家事不善處置、國家不善治理,就會百病叢生、痛苦無邊。而藥師佛就是來救治眾生身心的種種病苦。
眾生的種種災難,都是由自己的業力招感的,要如何使自己消除業障、脫離災難,只有徹底的去除我們的貪、瞋、癡,才能真正從煩惱的根源解脫出來。我們的家庭、社會、國家才會迎向光明。而囂狂凌亂的灰暗世界才能像琉璃世界一樣既溫暖、光明又寧靜、清涼。

西方三聖殿內充滿著極樂世界的清淨
『救度眾生出愛河,免見閻羅,時時念佛,休免蹉跎,到西方,生淨土,逍遙快樂,若人皈依阿彌陀,不隨網羅。』阿彌陀佛在過去未成佛前,聽到各式各樣不同的淨土,於是發了大願,要實現一個最清淨圓滿的淨土,以攝受無量無邊的苦難眾生,這樣的淨土要義是從利益眾生而莊嚴所成。不是從自己想安樂而來的。
阿彌陀佛的根本義就是無量,我以阿彌陀佛就是無量佛,無量才能含攝一切的功德,不但佛的光、壽無量,佛的智慧、願力、神通等……什麼都是無量,也就是一切的果德都圓滿。在阿彌陀佛的國土中,自然界非常的莊嚴,土地平坦沒有崎嶇的山陵;沒有晝夜,常在光明之中;寶樹成行,金沙布地,物質生活極為豐富。那兒的人都是功德殊勝的聖人,也是一心一意修學清淨的人。每個人在良師益友的鼓勵下,都不斷的精進用功。所以人與人之間不但沒有爭鬥,反而更能和樂相處。除此之外,在阿彌陀佛的國土中,是以蓮花化生,人從出生後即開始精進修行,直到得聖人之解脫聖果。因而在那兒沒有生、老、病、死之苦,這樣的殊勝環境,因而稱之為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的殊勝實在是阿彌陀佛無邊功德所莊嚴出來的,同時也是為了方便攝化眾生而成立的,從阿彌陀佛的發願及其國土的莊嚴中,即可彰顯出阿彌陀佛慈悲救濟的德行。
白毫禪寺的最高殿堂,就是以彌陀為首的西方三聖殿,殿內沒有太多的陳設,最引人注目的是矗立於正中央的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每一佛出世都有兩大弟子幫助其宣揚佛法,而觀音及大勢至菩薩便是極樂世界肩負著這份重責的二大菩薩。三聖中彌陀與觀音都是特顯慈悲、救濟的德行,所以常聽人言『家家彌陀、戶戶觀音』就是以讚揚彌陀、觀音慈悲救世,接近眾生深入人心,因而才會家喻戶曉。
從三聖殿的迴廊向下望,俯瞰南投的景觀,高矮不齊的房屋、樹木;車水馬龍的街道,人們緊張生活的景象,再回頭觀望殿內的清淨、莊嚴,兩個極端的對照,莫不讓人仰慕極樂世界的殊勝景象。
一般世間的眾生,生死流轉無有出期,阿彌陀佛慈悲憐憫沈溺濁苦的眾生,所以悲願莊嚴淨土以攝受眾生,作為修行了生死、自度度人的階梯。然而佛這般悲憐,何以我們不能生在淨土,仍然在這五濁惡世輪迴不以呢?彌陀經中提『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所以今日我們無法親聞阿彌陀佛說法,實在是我們沒有足夠的因緣條件生在淨土。想到這點,我們當真應該感到慚愧。
體認到阿彌陀佛的悲願,我們該以佛為榜樣,做嚴土熟生的志業,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並遵照佛陀所指引的道路去修學,為利益眾生而發菩提道心。這樣我們才會具足往生極樂淨土的資糧,同時也不辜負阿彌陀佛及各大菩薩的悲心救助。

白毫禪寺內的情境開展著生命的美學
    白毫禪寺是生命的美學,那花開、花落的蓮朵泥池;那瀰漫四處的桂花飄香;那汗珠低落的大寮義工;那祈求即現的觀音菩薩;那善盡職責的四大天王;那願力無窮的地藏菩薩。如果我們能切實實踐這一幕幕的聖境,這裡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這裡就是藥師如來的琉璃淨土;這裡更是實踐未來彌勒佛的人間淨土。